-
-
字大
-
字小
公共卫生监督员培训教材的通知
各盟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防控组,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为指导各地区、各单位做好新冠肺炎防控公共卫生监督员培训工作,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组织自治区综合疾控中心编写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防控公共卫生监督员培训教材》,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各地区、各单位要结合实际认真参照执行,并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最新防控要求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二、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卫生监督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强化工作指导和应急演练,迅速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并结合实际创新管理。
三、本教材所规定的公共卫生监督员工作职责任务为基本职责要求,各地可根据工作需要对公共卫生监督员的职责范围进行扩大和完善。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医疗防控组
2020年10月6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防控
公共卫生监督员培训教材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年9月
说 明
本培训教材根据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内防指发〔2020〕102号)》、《内蒙古自治区加强秋冬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内防指电〔2020〕54号)》、《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最新方案编写,各地要根据最新的防控要求并结合实际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目 录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篇..................................................................
4
第二部分 常态化防控篇............................................................
13
第三部分 公共卫生监督员篇....................................................
14
一、什么是新冠肺炎?
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经国务院批准,2020年1月20日,该疾病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对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140nm。具有5个必需基因,分别针对核蛋白(N)、病毒包膜(E)、基质蛋白(M)和刺突蛋白(S)4种结构蛋白及R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RdRp)。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二、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哪些?
(一)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发病前1-2天和发病初期的传染性相对较强。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三、新冠肺炎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新冠肺炎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四、哪些人是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指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未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具体情形包括:
1.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2.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
3.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诊疗活动的医护人员。
4.在办公室、车间、班组、电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5.密闭环境下共餐、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
6.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7.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1米内)人员,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8.暴露于可能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环境的人员。
9.现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五、什么是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简称密接的密接)?
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六、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如何管理?
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管理。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应当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于特殊人群可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应当加强指导和管理,严格落实居家医学观察措施。
七、什么是聚集性疫情?
14天内在学校、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等小范围内发现5例及以上病例。
八、新冠肺炎诊断标准是什么?
(一)疑似病例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14天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社区的发热和/或有呼吸道症状患者;
(4)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表现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
(2)具有上述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二)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
1.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3.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
4.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
九、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
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无症状感染者有两种情形:一是经14天的隔离医学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二是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
十、新冠肺炎病例如何报告?
病例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时,应当于2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立即向当地县(区)级疾控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区)级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后续信息的订正。
各县(区)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辖区疾控中心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事件级别选择“未分级”。根据对事件的调查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并报告。
十一、新冠肺炎与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表现需与其它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相鉴别。
(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别,尤其是对疑似病例要尽可能采取包括快速抗原检测和多重 PCR 核酸检测等方法,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
(三)与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肺炎等鉴别。
(四)儿童患者出现皮疹、黏膜损害时,需与川崎病鉴别。
十二、新冠肺炎采集哪些标本?
(一)标本种类:
1.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等。
2.下呼吸道标本:包括深咳痰液、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肺组织活检标本。
3.血液标本:尽量采集发病后7天内的急性期抗凝血。采集量5ml,以空腹血为佳,建议使用含有EDTA抗凝剂的真空采血 管采集血液。
4.血清标本:尽量采集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第一份血清应尽早(最好在发病后7天内)采集,第二份血清应在发病后第3~4周采集。采集量5ml,建议使用无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血清标本主要用于抗体的测定,从血清抗体水平对病例的感染状况进行确认。血清标本不进行核酸检测。
5.眼结膜标本:出现眼部感染症状的病例需采集眼结膜拭子标本。
6.便标本:出现腹泻症状的患者需采集便标本。
十三、怎样检测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常规检测方法是通过实时荧光RT-PCR。任何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都必须在具备适当条件的实验 室由经过相关技术安全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检测方法主要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中开放读码框1ab(open reading frame 1ab ,ORF1ab)和核壳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N)。在实验室要确认一个病例为阳性,满足以下条件:同一份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2个靶标(ORF1ab、N)特异性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如果出现单个靶标阳性的检测结果,则需要重新采样,重新检测。
十四、新冠肺炎病人如何治疗?出院标准是什么?
(一)治疗方法
疑似及确诊病例应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应单人单间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可多人收治在同一病室。采用一般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中医治疗等。
(二)出院标准
1.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
2.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
3.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
4.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 小时)。满足以上条件者可出院。对于满足上述第 1、2、3 条标准的患者,核酸仍持续阳性超过4周者,建议通过抗体检测、病毒培养分离等方法对患者传染性进行综合评估后,判断是否出院。
(三)出院后注意事项
1.定点医院要做好与患者居住地基层医疗机构间的联系,共享病历资料,及时将出院患者信息推送至患者辖区或居住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建议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
3.建议在出院后第2周、第4周到医院随访、复诊。
一、科学佩戴口罩
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密闭公共场所工作的营业员、保安员、保洁员、司乘人员、客运场站服务人员、警察等人员以及就医人员等要佩戴口罩。
二、减少人员聚集
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式场所。
三、加强通风消毒
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公共场所、场站码头、公共交通工具要落实日常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
四、提高健康素养
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
五、社区防控
加强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履行主体责任,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公共卫生监督员加强排查识别,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处置。
一、工作职责
(一)与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协作机制;
(二)落实“五有三加强”疫情防控要求;
(三)员工健康管理;
(四)异常情况监测与应急处置。
二、工作流程
(一)与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协作机制。
加强与属地卫生健康部门沟通对接,做好疫情防控、防护物资储备、留观室设置、宣传教育等工作。本着就近、方便的原则,各公共卫生监督员主动与辖区医疗机构和属地疾控机构建立联系,形成与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点对点”协作机制、监测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并与就近发热门诊和定点医院建立转运绿色通道,做到及时发现、及早报告、快速处置。
(二)落实“五有三加强”疫情防控要求。
1.制定和完善防护指南。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点场所和单位卫生防护指南》并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护指南。
2.落实防控管理制度和责任人。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要成立疫情防控专项小组,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健全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流程,制定防控工作应急预案。
3.做好防护物资、消毒物资及设备的储备、管理和维护。建立防护物资储备制度,做好各类防护用品、消毒物资和防控设备的储备(储备目录见附件4),并建立出入库登记和管理责任制,做到专人、专库、专项管理,及时对应急物资进行补充和更新。
4.设置留观室。根据员工数量和场所等实际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留观室,用于初测体温≥37.3℃人员的体温复测和待转送人员停留。留观室要设在相对独立、通风良好的房间,需配备1-2名工作人员,负责体温检测和发热人员的管理,并配备红外测温仪、水银温度计、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消毒纸巾、医用乳胶手套、快速手消毒剂、84消毒剂等物品。
5.做好人员出入管理。在单位入口处设置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台,对工作人员和外来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外来人员出入信息登记,体温正常者方可进入。
6.加强健康教育。各监督员要强化员工手卫生、一米线、开窗通风、清洁消毒和佩戴口罩等健康防护意识,养成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注意遮挡等良好卫生习惯和行为,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健康素养。
(三)员工健康管理。
完善员工健康管理制度,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公共卫生监督员要每天汇总员工健康状况,同时做好员工的病事假登记,掌握员工出差情况,记录外出地点、乘坐交通工具、返程日期等信息。同时,对与员工共同居住、生活的人员实行健康报告制度。报告内容应包括健康状况、是否外出、外出时间地点等。
(四)异常情况监测与应急处置。
1.当员工出现发热(≥37.3℃)、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时,第一时间要求员工和相关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并引领至留观室,待静坐后使用水银体温计再次进行腋下体温测量,个人填写健康报告卡(附件2),公共卫生监督员填写处置意见,并将上述情况上报至单位负责人,同时联系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人员的转运和排查工作。
2.当员工出现上述症状并有暴露史或接触史,公共卫生监督员填写疫情监测登记表(附件3),立即上报单位负责人和辖区卫生健康委。
3.当员工诊断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积极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对单位其他员工要及时进行风险告知,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三、注意事项
1.加强内部督查。公共卫生监督员应定期开展内部督查工作,重点加强对环境卫生、公共区域消毒、防护物资储备和各部门防控措施落实等工作的督查。对存在的问题汇总整理,第一时间发布督查通报,对存在问题的部门限时整改落实。
2.加强自我学习,提升防控能力。公共卫生监督员应密切关注自治区疫情防控动态,及时学习掌握最新的疫情防控知识,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3.各单位首次设立公共卫生监督员或公共卫生监督员信息变动时,填写公共卫生监督员备案登记表(附件1),并及时报备至辖区卫生健康委。
附件:1.公共卫生监督员备案登记表
2.个人健康报告卡
3.疫情监测登记表
4.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参考目录
附件1
公共卫生监督员备案登记表
姓名:
|
手机号:
|
|
电子邮箱:
|
身份证号:
|
|
所在单位和部门:
|
||
承诺:
本人承诺严格遵照新冠肺炎防控的相关文件要求开展工作,认真履行公共卫生监督员职责,确保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
||
本人签字:
年 月 日
|
所在单位或部门主管领导签字:
(加盖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
注:本表一式两份,一份交由辖区卫生健康委备案,一份由本单位存档。
附件2
健康报告卡
1.姓名:
2.性别: □男 □女
3.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4.手机号码:
5.身份证号:
6.家庭住址(详填至门牌号):
7.所在部门(科室):
8.体温:________℃
9.基础性疾病:□无、□有
10.自我感觉症状:
□发热 □乏力 □干咳 □咳痰 □鼻塞 □流涕 □咽痛
□头痛 □头晕 □肌肉酸痛 □关节酸痛 □气促 □呼吸困难 □胸闷 □胸痛 □结膜充血 □恶心 □呕吐 □腹泻 □腹痛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公共卫生监督员处置措施(由公共卫生监督员填写):
本人签字: 公共卫生监督员签字:
填写日期:
附件3
疫情监测登记表
一、基本信息
1.姓名:
2.性别: □男 □女
3.身份证号:
4.手机号码:
4.所在部门(科室):
二、临床表现
1.体温:________℃
2.主要症状:
□发热 □乏力 □干咳 □咳痰 □鼻塞 □流涕 □咽痛
□头痛 □头晕 □肌肉酸痛 □关节酸痛 □气促 □呼吸困难 □胸闷 □胸痛 □结膜充血 □恶心 □呕吐 □腹泻 □腹痛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流行病学史(出现症状前14天内)
1.是否有境外疫情国家或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旅行史 □居住史 □否
如有,请填写国家或地区:
2.是否曾到过境内有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的社区;□旅行史 □居住史 □否
如有,请填写: 省 地(市) 县(区)
3.是否接触过来自境内有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社区的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是 □否 □不清楚
4.是否接触过来自境外有疫情国家或地区的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是 □否 □不清楚
5.是否曾有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接触史:□是 □否 □不清楚
四、公共卫生监督员处置措施
公共卫生监督员签字: 填表日期:
注:本表在出现症状人员就诊前,由公共卫生监督员填写
附件4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参考目录
类别
|
防控物资
|
规格
|
用途
|
数量
|
个体防护装备
|
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
个
|
应急防护
|
3个/职工
|
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
个
|
体温测量、工作环境消杀
|
10个/防控人员
|
|
护目镜
|
个
|
体温测量、工作环境消杀
|
10个/防控人员
|
|
一次性防护帽
|
个
|
体温测量、工作环境消杀
|
10个/防控人员
|
|
一次性防护服
|
套
|
体温测量、工作环境消杀
|
10套/防控人员
|
|
一次性乳胶手套
|
双
|
体温测量、工作环境消杀
|
10双/防控人员
|
|
一次性防护靴套
|
双
|
体温测量、工作环境消杀
|
10双/防控人员
|
|
一次性隔离衣
|
个
|
工作环境消杀
|
10个/防控人员
|
|
胶靴
|
双
|
工作环境消杀
|
2双/防控人员
|
|
消毒用品
|
免洗手消毒凝胶
|
瓶
|
手消毒
|
适量
|
含氯消毒剂
|
瓶
|
物体表面等消毒
|
依据消毒面积确定
|
|
75%医用酒精
|
瓶
|
手消毒、小物体表面消毒
|
1瓶/办公室
|
|
抗菌洗手液
|
瓶
|
手部清洁
|
适量
|
|
防控设备
|
手持红外测量仪
|
台
|
体温测量
|
2-3台/单位
|
立式红外测量仪
|
台
|
体温测量
|
可选
|
|
体温计
|
支
|
自我体温测量
|
适量
|
|
背负式消毒喷雾器
|
套
|
环境消杀
|
2-3套/单位
|
说明:
一、个体防护装备用于机关企业单位所在地区存在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蔓延风险时,防控工作人员对进入本单位人员(包括本单位职工及外来人员)进行体温检测、环境消杀等防控措施时需使用的装备。
二、消毒用品为本单位职工用于个人手部清洁、消毒及单位防控人员对环境消毒时所使用的消毒用品。
三、防控设备主要用于单位职工个人日常体温监测,进入单位人员体温测量及单位环境消毒时所使用的设备。
四、本参考日录所列物资数量为最低标准(其中一次性使用用品为1周用量),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实际储备数量。
抄送:自治区综合疾控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医疗防控组 2020年10月9日印发